×
联系我们
“三茶”统筹新风劲吹

发表时间:2024.09.23

返回列表

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本报记者 林熙 摄

武夷山市星村镇因茶而兴,坐落其间的燕子窠,背靠白云岩西麓的风化崖壁,怪石突兀,得天独厚的环境塑造了这片上乘的岩茶山场。

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,来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,察看春茶长势,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,强调“要统筹做好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这篇大文章,坚持绿色发展方向,强化品牌意识,优化营销流通环境,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”。

如今,燕子窠的这盏“振兴茶”历久弥新,香远益清。

科技风,吹动新势能

燕子窠地处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脚下的山谷地带,因远观状如燕巢而得名。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这里的茶园种植模式更为特别。

“大豆已结出豆荚,我们准备就地翻压还田,为茶树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源。”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春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,与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,18岁就在当地茶厂当学徒。他的300亩茶园,就位于燕子窠。

独特的生长环境,孕育出武夷岩茶特有的“岩骨花香”。经过多年发展,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致富兴农的支柱产业。但过去,茶园管理趋于粗放。

“一些茶园化肥用量大,施肥方法不够科学,加之茶农习惯清耕管理,茶园土壤逐渐退化。”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飞说,近年来,武夷山不少茶园土壤出现了水土流失、有机质减少、板结、酸化等问题,影响茶叶品质。

科技特派员为老茶乡带来了科技新解法。

南平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。20多年来,科技服务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,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。(下转第四版) (上接第一版)2015年,福建农林大学教授、植物根系领域专家廖红,以省级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武夷山。经过深入考察,她为燕子窠定制了一套方案——“种草”。

所谓“种草”,其实是科学套种绿肥植物:春茶采收后,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;9—10月,大豆压青还田;10—11月,施用茶树专用有机肥后,撒播油菜种子;次年3—4月,油菜压青还田。

“绿肥植物还田后,能够为土壤源源不断地供应天然有机肥料,油菜根系发达,能够活化土壤中的磷钾等元素,促进茶树营养吸收,大豆与根瘤菌共生,还能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可被茶树利用的氮肥。”2018年,经过几年试验论证后,该模式开始推广。杨文春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,对于绿肥的好处,他如数家珍:“绿肥还能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,增加天敌种群数量,以虫治虫,减少农药使用。”

科技之风,不仅吹满山头,更吹向了武夷山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节点,激活老茶乡的发展新动能。

近年来,武夷山坚持科技兴茶,建立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圃,加快茶树新品种选育;开发茶食品、茶洗护用品等深加工产品,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;开展茶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,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;应用遥感卫星、通信卫星、数字气象等数字化、智能化手段,逐渐告别“看天吃饭”。

好山好水,孕育出了武夷山茶的好滋味;科技加料,则为这盏“振兴茶”增添了新滋味。

生态风,吹绿新理念

初秋时节行走在燕子窠,生态之风扑面而来:山顶生态防护林郁郁葱葱,涵养着茶园水土;山间茶树沿着等高线错落分布;樱花树、闽楠、银杏等乡土阔叶树套种其间,为茶树遮阴庇护;茶树下绿油油的大豆填满行间空隙,长势喜人。

这就是生态茶园最直观的模样。

“生态茶园可简单概括为头戴帽、腰系带、脚穿鞋。”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,当地以茶树为主要物种,通过茶、树、草等复合栽培,科学施肥,绿色防控,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。

通过长期实践,武夷山逐渐构建了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与范式,总结出了“六个一”模式——

一条路,茶园内路网四通八达;一行树,防护林、行道树等全方位守护茶园;一片草,全面禁用化学除草剂,绿肥植物常年覆盖;一盏灯,太阳能杀虫灯、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手段全副武装;一头虫,以虫治虫、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手段,构建起茶园天敌与害虫生态平衡;一把肥,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,合理增施有机肥,重塑茶园土壤环境。

福莲(武夷山)茶业有限公司是生态茶园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,自有基地1000亩,其中400亩位于燕子窠。公司总经理何世安算起了生态账与经济账:套种大豆与油菜后,可减少茶园潜在磷污染90%,减少碳排放30%左右,增加固碳量1.5倍;得益于茶叶品质提升,茶叶实现了优质优价,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30%左右。

如今,生态茶园已成为老茶乡的新风尚。

近年来,武夷山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,引导茶农应用茶叶配方肥、微生物肥、缓控释等新型肥料,重点推广廖红教授的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绿色防控综合技术、植保专家张艳璇的生物防治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。目前,全市已累计建设生态茶园超10万亩。

文旅风,吹活新业态

新近开门迎客的燕子窠“三茶”统筹展示馆成了网红打卡点。“从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解毒,到唐煎宋点、明清冲泡,中国已发展出乌龙茶、红茶、白茶、绿茶、黄茶、黑茶六大茶类……”现场,解说员向游客娓娓道来。

“该馆整体建筑以竹元素贯穿全馆,迎光引景入馆,并融合武夷山茶文化元素,兼具文化科普、互动体验、成果展示等多重功能。” 燕子窠“三茶”统筹展示馆设计负责人张丹枫说,该馆进一步完善了燕子窠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及文化展示功能,让公众深入了解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发展成果。

近年来,武夷山深挖茶文化内涵,打造中华茶博苑、“三茶”统筹展示馆、武夷山水茶空间等茶文化基地,推动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,让从岁月中走来的茶文化焕发时代新活力。

农文旅的融合,催生出茶产业新业态,激活茶产业新动能。

“近年来,我们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,探索建设集生产、加工、营销、品牌、文化、旅游于一体的茶庄园。”何世安说,在福莲茶庄园,游客可以赏茶园、品茶香、参观茶文化博物馆,采茶季时还可以亲自体验采摘。

今年5月1日,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运营。

这条“流动的风景线”途经40多个村镇,串联起燕子窠、青龙大瀑布、朱子林等46处自然和人文景观。在这里,游客可以入茶园茶庄,走茶路,感受“茶园、茶径、茶村”慢生活,还可以前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村汉城、“朱熹故里”五夫镇、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等,体验“古城、古镇、古村”传统文化。

2021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说:“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,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。”

“近年来,我们按照‘三茶’统筹的要求,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,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,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,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、相互促进、共同提升。”刘国英说,从“脱贫茶”到“振兴茶”,这盏在岁月中反复冲泡的陈茶,如今正迎着时代新风,泡出新滋味,激发新活力。